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广州老城微改造留住乡愁 粤韵赋新声赓续文脉
   2019-09-18 16:34:43    文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永庆坊视察时说,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广东在文化建设上不停步,不遗余力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岭南千年文脉代代相传。

【前世今生】

“绣花功夫”微改造 破落老城区变身文化新地标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广州恩宁路永庆坊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在“乡愁广场”举行的“月满永庆”中秋游乐会上,游客体验了“中秋猜灯谜”“趣味投壶”“手工制作灯笼”等传统文化活动。而在2015年之前,这里游客鲜见,传统文化埋没在危房瓦砾之中。变化,源于一场堪称典范的“微改造”。

修旧如旧

广州首个旧城微改造项目华丽蝶变

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但本世纪初,这里却是全广州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位于恩宁路中段的永庆片区,又属最急需拯救的区域。荔湾区于2015年12月对永庆片区内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其中30栋为“严重损坏”,有的几近倒塌。片区内的原住居民陆陆续续搬离。改造迫在眉睫。

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王世福带领的设计团队参与永庆片区改造。他们转变思路,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提出在老城区做减量规划,采用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帮助老城新生。该规划以全票通过了审批。微改造定下的目标是: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交通梳理,肌理抽疏;文保专修,资源活化。

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2016年9月30日,永庆片区项目正式面世。人们欣喜地发现,昔日破败的危旧房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商、旅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在保留原有旧城风貌的同时,文创、科技研发等新型产业的引入,使永庆坊形成了文化创意、创客空间、科技研发、民宿、轻餐饮等多种业态复合共生的状态。永庆坊成为广州历史城区文化旅游新名片,堪称“网红打卡地”。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更让永庆坊名声在外。永庆坊内“青韵台”陶艺店的店主林云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来此“打卡”,店里顾客越来越多。永庆坊隔壁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也感受到巨大的变化:“去年10月至今,粤剧艺术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0多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由原来的500多人次增加到2100多人次,其中最高单日接待量达6500人次。”

近一年里,永庆坊管理方还组织了多场与当地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如“怀旧粤语金曲演唱会”“粤剧粤曲演唱会”“西关青年街舞大赛”“交响乐走进老城区”等,进一步活化街区、提升园区气氛。

由点及面

永庆坊二期打造岭南文化交流窗口

在永庆坊项目设计负责人陈嘉健看来,永庆坊的微改造使城市文脉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让旧城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让永庆坊的产业提升、人口结构优化……老城区正焕发新活力。

永庆坊的微改造不停步,示范效应正在继续扩大。永庆坊活化提升项目(二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民、游客不久后就将看到更大、更有文化味、更好玩的永庆坊。据介绍,二期的空间体量是一期的十倍,空间运用更灵活,业态也将更加丰富。二期将以“五高”标准打造:“高定位——打造中国城市有机更新标杆、广州岭南文化交流窗口;高配置——资金投入不设限;高品质——硬件、软件品质大幅提升,对标先进经济体,打造关键节点;高互动——业态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高口碑——改造出安逸舒适的人居环境、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保护,让居民、专家、市民、游客满意。”

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负责人透露,将通过编制永庆坊二期业态布局规划,引入“三雕一彩一绣”及粤剧粤曲等非遗文化工艺品、广州老字号及时尚轻餐饮文化、岭南特色风情民宿等新兴业态。

据了解,二期的示范段中骑楼段活化利用工程已完成90%,预计将于9月30日开放展示;滨河段、粤博东段、粤博西段活化利用工程已完成70%,预计在今年年底陆续开放;二期的金声段、吉祥段和多宝段正进行相关设计,预计明年到后年陆续向公众开放。

【见证人说】

“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光彩”

出生于1987年的陈嘉健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仔,对广州老城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本科时,他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建筑学,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王世福是他的老师之一。

2015年,研究生刚毕业、从澳洲回国的陈嘉健参与到永庆坊项目中,成为该项目的设计负责人。“一毕业就能遇上这个项目,能亲手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好、更有活力,我感到很幸运。”近日,陈嘉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激动之情。

这个项目并不易做,团队首先须判断:什么该保留、什么该拆除。陈嘉健说:“什么东西对永庆坊最重要呢?我们觉得是整个的建筑肌理,也就是‘文脉’。永庆坊最重要的是一条主街、三条小巷子以及主街上的那些外立面、砖墙和瓦。第二重要的部分是原居民。进场后,永庆坊里还有12户居民,他们让这里有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永庆坊,陈嘉健还曾狠狠摔了一回。那时,团队刚打开尘封已久的李小龙祖居。从二楼木楼梯下来时,陈嘉健走在最后。突然间木楼梯咔嚓塌了下去,他整个人从二楼掉下来,肩膀就卡在楼梯和墙壁之间……这一跤让他更切身感受到,如果再不对这些老房子进行保护修缮,它们可能就永远朽败了。“我们当然可以从书本上读到历史,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能亲手触摸历史留下来的文物,感觉完全不一样”。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永庆坊视察。陈嘉健说:“我非常激动!自己参加的项目能够得到这样的认同,一切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回想起当时在现场见到总书记的情景,他至今心潮澎湃。陈嘉健告诉记者:“在永庆坊二期的建设中,我要更加努力,打造更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更丰富多彩的商业业态,把新活力注入老城区里,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光彩。”

【总书记来到这里】

考察永庆坊 总书记寄语

注重文明传承 文化延续

2018年10月24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永庆坊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永庆坊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广州的第一站。

在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边走边看,边听边问。总书记走进永庆坊入口处的广州“三雕一彩一绣”展览现场。广州牙雕、广州广彩、广州玉雕等非遗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分别向总书记作了汇报。总书记还走进“网红”咖啡馆和手工陶艺店,与店员交流店铺的经营方向和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位于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他参观了博物馆的建筑、欣赏了粤剧戏服等藏品、观看了舞台上私伙局的演出,并与台下观众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说,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恩宁路永庆坊原是一片破旧的老社区。2015年,广州用“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对这里进行微改造,既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和旧城风貌,又导入了产业,人气涨了,年轻人来了,老街也活了。

如今,弥漫着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永庆坊,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尚元素,成了人们的“打卡”热门地。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至,欣赏广绣、牙雕等非遗艺术,听上几首韵味十足的粤曲,品尝一杯“网红”咖啡……永庆坊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守和包容。

【广东改革成就】

经典+创新 南国红豆发新枝

保护+活化 文化遗珍展华姿

永庆坊是广东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一个缩影。从粤剧成功申遗到非遗的活化,从南粤古驿道的发掘到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近年来,通过各种载体和方式,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南粤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广”的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不遗余力传承粤剧艺术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走进广州西关,耳边常传来悠扬的粤剧、粤曲声。粤剧是传统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2006年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保护传承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艺术,广东不遗余力。《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省首次为单一剧种制定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广州,2014年已出台《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2019年又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通过实施15项三年重点工作以及中长远的七大工程,力争到2022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

广州还投入资金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开放,提供了一个集粤剧艺术“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广州粤剧院(新址)计划于2021年完成整体建设,将打造为振兴粤剧的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近年来,粤剧紧跟时代步伐,很受观众喜爱。我们复排、传承经典传统剧目,还改革创新编排新剧目;通过‘送戏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粤剧。”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介绍,2009年以来,该院两个粤剧团、两个剧场每年的粤剧演出达500多场,40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看粤剧。

制度引领护航非遗保护

保护和传承非遗,广东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5月,广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数量居全国前茅。市、县两级也基本建立起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体系。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级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2亿元。2016年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2万元/人·年,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

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国家非遗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专项资金管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等法规制度随后相继颁布实施,为广东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在文化场馆的管理上,广东也敢于创新,尝“头啖汤”。今年8月1日,广州11家博物馆正式夜间开放,方便观众夜间前来学习传统文化;8月9日,广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也在每周五夜间对外开放。今年中秋夜,大批市民到博物馆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秋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串珠成链活化文化遗珍

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是广东文化建设近年着重抓的工作。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有着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据统计,全省现有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开放参观的革命文物建筑约960处,其中有104处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以来,广东加大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力度,国家财政投入约3000万元对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等2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省级财政投入约7000万元对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等13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完好的革命文物约1400处,占70%,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接近100%。”

延伸文化遗存的南粤古驿道是广东文化建设另一大亮点。2016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被列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三年来,广东新发现南粤古驿道135条、400多公里,占全省古驿道本体的57.9%。2018年12月,广东公布了南粤古驿道15处重大发现,包括大洲湾遗址、上正村古遗址群、肇庆古城驿道遗址等,进一步丰富了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的内容。

为了将文物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古村落等串珠成链,实现文旅融合,2019年,广东还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历史文化游径。其中,将率先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每个地级以上市都将推出3条历史文化游径,游客将能体验到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

【数说成就】

●2017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8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2.5万多处,其中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87万多件(套)

●全省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729人,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形成较完善的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以及艺术表演场馆44个、美术馆等展示机构239个、博物馆32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25.86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浏览 (502)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Elaine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